原标题:“3010”职称制度,或是一线教师的福音 中央编办将严高级教师 最坑老师的教育名言排行榜,万万没想到第一名竟然是这句!
今年1月,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关于做好全省2023年职称制度改革和职称评审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其中提到优化基层服务“3010”职称申报评审机制。这一政策对象,包括中小学教师。
所谓“3010”政策,按照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聘工作等有关事宜的通知》可知:对在县(市)乡(镇)基层事业单位从事一线年,且现仍在一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聘任中级职称满10年且满足申报副高级职称(职务)基本条件的,经相应的职称评审委员会考核评审m6米乐官网app登录,直接认定副高级职称(职务)(考试系列除外),可特设岗位聘任;县(市)乡(镇)基层企业单位参照执行。
截图来源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22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聘工作等有关事宜的通知》
然而本人又查询了吉林市人社局《关于开展2021年全市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评聘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及:“对连续在乡镇及以下学校教学一线年,且现仍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10年的教师,可直接评定高级教师职务,不占单位岗位核定职数,实行特设岗位聘任。”
也就意味着,早在2021年教师职称评审中,吉林市或许已经推行了“3010”政策,当时只是针对乡镇及以下学校而已,但也点燃了教师群体的热情,值得点赞。
可以说,“3010”政策就相当于是很多地方的绿色通道,如果有老师能达到晋升条件的话,可以不经过指标的限制直接申报职称,只不过目前只针对县(市)乡(镇)基层事业单位,或许以后会向本省全体教师群体推行,堪称一线教师的福音。
不可否认,教师职称作为一项晋级制度,它在过去的30年里曾发挥了积极作用,评定教师综合能力,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无疑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改革实际的一项制度。
然而时至今日已经被很多人诟病,究其原因,无非是学历、教龄与职称评审制度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了一些教师“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的糟心事。
1、同工不同酬,引发不必要的争端。相对于其他编制行业,或多或少都有年终奖、车补等额外补贴,而教师的工资自2019年起,主要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教龄补贴四部分组成。
其中能拉开差距的主要是岗位工资,m6米乐官网app登录主要由教师的职称所确定,故而在一定意义上,职称高低直接关乎教师的收入。
以至于在学校中,低职称教师与高职称教师干同样的工作,而且前者工作质量也不比后者差,甚至前者更为努力和勤奋,但拿到的报酬却低了很多。这种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的消极状况容易使年轻教师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名额分配不合理,优秀老师参评无门。由于职称直接关乎教师的收入,故而不少教师会提前几年准备,压力很大。然而由于岗位设置有限,高一级职称的名额较少,导致部分学校指标有限甚至多年没有名额的现象,很多准备条件的优秀老师参评无门。
同时与公务员自然按年限晋升、某些部门按考试晋升不同,教师的职称靠评和审出来的,评是参予者,审是他人,两个环节,一个靠己另一个靠天,由此而生。
3、名额限制导致评定过程不公。职称名额短缺给评审过程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优秀的教师很多,但所给的指标有限。教师们要想在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除了通过正当渠道多做科研,多发表论文,多在各项比赛中拿奖之外,还可能会使用拉关系、走后门这些手段,致使职称评定从学校一层就滋。
有的老师,代课很少,甚至不在一线教学m6米乐官网app登录,却因为荣誉等身,早早评上了中高级职称;有的老师,承担很多教学任务,又身兼班主任工作,勤勤恳恳,却因为拿不到荣誉,只能望职称兴叹。
4、职称评定导致部分教师功利化倾向。教师职称是关系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大事,不仅关系到教师职业发展的物质利益,同时也是体现中小学教师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标志,进而导致部分教师时刻以职称评审为要务,写论文、搞课题、拿荣誉、常比赛,精力无限之中被消耗,导致花在教学工作上的时间减少。
同时由于职称终生制,会一辈子享受相应职称的待遇。所以很多人把评上高级教师作为职业的终极目标,一旦评上就没有追求,就会千方百计要求少教课或者不教课,去往相应处室或实验室等清闲岗位坐等退休。
评到了高级职称的教师松懈了下来,而青年教师们苦苦等待但希望却渺茫,怀着一种 “熬资历还差得远”的消极情绪,高级职称遥遥无期,极大地削减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毋庸置疑,教师职称问题是中小学教师极为心酸的事情。由于各种原因,不少教师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到头来要么是一个二级教师,要么评不上高级职称,带着莫大的遗憾退休,委屈难以言表。
如今,吉林省推出“3010”职称制度,尽管只针对县(市)乡(镇)基层事业单位,也算是打响了教师职称改革的第一枪,也是响应“中小学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的一个政策,很具有实践意义,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其实有很多的老师是够条件的,但是给的指标非常少,学校里的竞争很厉害。可能十来个人竞争两三个指标,这也是职称最被诟病的地方之一。这一政策出台,也很容易让老师放平心态,扎根一线教学,为教育事业奉献余力。
毕竟职称制度本身没有错,弊端在于职称评审机制和过程中的不公平和不透明,名额限制太死,这才是老师们真正痛恨的地方。
凡事皆有两面性,我国地大物博,学生人数多,但是各地教育资源不均衡,即使是同一个省市,不同地区的学校,质量参差不齐,南北方教育差异也是越来越大,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学生,起步较早,拥有许多好的教育资源。
如果教育资源少的地区,再遇上“不合格教师”,学生发展会受到很大阻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日益庞大,鱼龙混杂,为避免对学生造成不好影响,教育主管部门来了。
近期,中央编办将要严查教师,进一步管理好教师队伍,城市和乡村、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等,人员配备不均衡,流动不够顺畅,编制调整不够及时,一边是“教师慌”,一边又“人才过剩”,就此提出,要查处中小学教职工的“占编制”问题,两类教师要被“清除”。
总有教师占着茅坑不拉屎,其中就包括高级职称教师,这是很重要的岗位,个别教师却不在教学一线,只做一些清闲的工作,参与教学管理,或者写写资料,反正就是不上课,工作态度消极,本着混日子的心态来上班。
评上高级职称不容易,足以见得教学能力很强,应该在岗位发光发热,反而退居“二线”,对其他老师不公平,也不利于学生学习。
还有“吃空饷”老师,被借调到其他单位,一借就变成了“长期”,岗位事少、活好干,拿的仍旧是老师的薪资待遇,这一类教师更多,编制位置本来就少,他们占了挺多,这种现象导致其他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为世人诟病,滋生不良习气,浪费教师资源。
双减政策落地,大批师范生不知该何去何从,总不能让多年努力付诸东流,于是就选择考编,或者考研后再考编,年轻老师进不来,还有人在“吃空饷”,实属不应该。
这两类教师都会影响教育的良性发展,长此以往,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更大,中央编办将会严肃处理,引来一片称赞声。
近年来,各地频传教师“吃空饷”丑闻。教师“吃空饷”问题谓由来已久,时至今日,犹为断绝。在一些地方,教师“吃空饷”甚至成为公开的秘密。梳理相关新闻发现,此次河南唐河“中枪”反映出当地教师人事管理存在严重漏洞。
据报道,该镇“吃空饷”的教师长期未在岗,最长的多达1261天,请假手续不规范的教师也是动辄几个月不在岗。在编教师长期缺席教育教学岗位,学校的教学工作如何安排?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不在岗期间还出资找他人代课。
教师“吃空饷”现象在一些地方泛滥,与当地学校管理主体责任不到位密切相关。目前,教师还属于“单位人”,其人事关系隶属于所任职的学校,学校作为教师人事管理的最基层责任单位,必须清楚掌握教师的在职在岗状况。
如果没有学校主要领导的默许,在编教师如何可以做到长期不在岗?如何做到一边“吃空饷”,一边另谋职业?如何可以在请假手续不全的情况下,长期脱离教学岗位?又如何可以做到以私人名义请人顶岗代课?
教师“吃空饷”,是对国家财政的损害,是对公平公正教育生态的破坏,也会对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放纵教师长期“吃空饷”,不仅是校方管理主体责任的缺失,更是学校主要负责人在教师队伍管理问题上的失职与渎职。
治理“教师在编不在岗,只拿工资不干活”问题,第一道关口在学校,堵住教师“吃空饷”漏洞的第一道阀门也在学校。只有明确并压实学校在教师队伍管理中的主体责任,才能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才能有效落实制度常态化管理等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学校教师“吃空饷”问题。
作为最基层的教师管理主体单位,学校并不具备教师人事管理的所有权限,譬如辞退、解聘、开除等。学校管理者不可以此为借口,把教师“吃空饷”问题的责任推给上级教育部门,更不能千方百计为“吃空饷”教师开脱,欺上瞒下。
治理教师“吃空饷”问题,不仅要压实学校管理的主体责任,还要健全完善学校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让教师不敢触碰这根“高压线”,让学校管 理者牢记主体责任,当好堵住教师吃空饷漏洞的“守门员”。大家觉得呢?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等等教育名言,老师们听着耳熟吗?在许多教师的朋友圈,热传着一条“最坑老师的教育名言排行榜”,引起了很多教师的共鸣。
当上了老师才发现,其实根本就没有人理你。就算有人扫你一眼,目光里也往往透出轻视,让你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到底是啥咱不知道,但至少在这个社会,当个或大或小的官员,做个或丑或俊的明星,成为或真或假的大款,都要比教师光辉得多。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教师,用清贫、小气、拘谨、斤斤计较、没见过世面、挣得少、社会地位低,都可以,但肯定和光辉两个字沾不上边。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鄙夷!”甚至有特级教师这样说道。
网上有一个叫做“等咱老师有了钱”的段子,第一条就是“等咱老师有了钱,悬赏100万通缉那个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家伙,让他来教教50个参差不齐的学生,看他能不能把他们都培养成四有新人!”
孔子当了一辈子老师,也只是三千,贤人七十二而已。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尚且如此,你让我们教谁谁成才,那简直就是扯淡。
其实谁都知道,说这话的,都是那些从来不用去教室讲课的人。反正站着说话腰也不疼。下次要是听到谁再说这话,我肯定会告诉他:别整那没用的,你先当几年班主任试试!
“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要求把所有学生都教成生和爱因斯坦,而是坚定教育信念。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郑启乐是一名学校的教师,工作之初,他就时常在各种会议和讲座上听到陈鹤琴先生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成为郑启乐职业生涯中最初的成长动力。
我无法教好所有的学生,成绩差的依旧大有人在,有不当行为的也为数不少。更让郑启乐困惑的是,家长往往认为,老师理所应当把他们的孩子教好。
“我反思自己的专业水平确实还有待提高,但足够优秀的老师就真能解决所有问题,教好来自形形色色家庭的学生吗?”郑启乐说。
我就不明白,当老师就当老师,教孩子就教孩子,伟大就伟大,为什么非得拿命来打交道,一定要耗得油尽灯枯才行?
正如笔者在《真希望,老师能是一只小灯泡》一文中所说,拿蜡烛来比喻老师,未免过于残忍。老师可以照亮别人,但无须燃烧掉自己。
老师更应该做一只电灯泡,能够给别人带来光明,自己也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电流供应。因为,老师也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有家有口有感情的人啊!
现在已经有了一个高大上的词,叫赏识教育。而且,一般还要引经据典,说一说陶行知“三块糖”的故事。
就算故事是真的吧。但陶行知以校长的身份单独在校长室教育一位犯错误的学生,和教师在教室面对五六十名甚至七八十名学生有着本质的不同。
如果某位同学上课违反了课堂纪律,是批评制止,还是对他赏识一番给他几块糖吃?答案不言自明。如果犯了错误还给糖吃,课堂非反了天不可。
问题是,自从教育开始赏识,家长以及学校领导就不再允许老师批评学生,一旦违反,可没有人赏识或者夸奖老师,老师肯定要吃不了兜着走。
老师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凭什么就要求老师必须要清贫、要寂寞?将老师和清贫划上等号,让老师安于清贫,这对老师是不公平的。
实事求是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片面的说法,是对大部分老师自尊心的伤害。”长沙长郡梅溪湖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刘欣说,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是谁单方面的事情。这句名言只看到了老师的影响和作用,片面强调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忽略了学生群体自然存在的参差差别。
其次,它夸大了教育的效度。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是否成才受学生本身、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中,“教好”被理解成让每个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都考上重点名牌,而这只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形成的片面认识,犯了思想上绝对化的错误。
@卡尔·雅斯贝尔斯: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